当前位置:首页 > 网站首页 > 易爱资讯 > 头晕别都当中暑,小心“热中风”偷袭!57岁工人险酿大祸
头晕别都当中暑,小心“热中风”偷袭!57岁工人险酿大祸
烈日下的误判:一次险些致命的“中暑”
7月的杭州,热浪翻滚。据“正观新闻”消息,近日,杭州57岁的建筑工人丁立下午三点户外作业时,突感头晕、四肢乏力,自己及工友都以为是中暑了。及时就医后,医生根据他有口角歪斜、肢体活动障碍等症状初判中风,经检查后确诊为急性脑梗……
“最近持续高温,像丁师傅这样,把中风症状误当中暑送来的病人,我们接诊了不少。近半个月就收治了30多例脑卒中患者,其中部分患者就医前都当成了中暑处理。”接诊丁师傅的医生特别指出,“在固有印象里,脑中风是冬天的病,可是这酷暑的夏天恰恰也是脑血管疾病的另一个发病小高峰。”
高温天,为何脑梗也爱“凑热闹”?
为什么夏天,尤其是持续高温、湿度大的三伏天,脑卒中(特别是缺血性的脑梗)也会高发呢?这背后有多个“隐形推手”:
1. 血液变“稠粥”,血栓风险陡增:高温环境下,人体为了散热会大量出汗。如果不及时补充足够的水分和电解质,血液就会变得粘稠、浓缩,流动速度减慢。想象一下,原本顺畅流动的血液变成了缓慢流淌的“稠粥”,就极其容易形成血栓。血栓一旦堵塞了供应大脑的血管,脑梗就发生了。户外工作者、老年人(对缺水感觉迟钝)、有高血压高血脂基础病的人群尤其危险。
2. 血压“过山车”,血管不堪重负:为了应对高温,我们常常在酷热的户外和凉爽的空调房之间频繁进出。这瞬间的温差变化(有时室内外温差可达十几度),对血管来说是巨大的挑战。从热到冷:血管会急剧收缩,导致血压瞬间飙升,脆弱的血管壁可能承受不住压力而破裂(导致脑出血),或者冲击血管壁上的斑块使其脱落形成血栓(导致脑梗)。从冷到热:血管又快速扩张,血流动力学改变,同样增加了风险。这种血压的剧烈波动,对有动脉硬化基础的人来说,无异于“定时炸弹”。
3.身体“闹情绪”,信号易被忽视:高温本身会让人感觉疲惫、头晕、食欲不振,这些不适感很容易掩盖脑卒中早期的一些轻微症状。就像丁师傅最初只是觉得“头晕乏力”,和轻微中暑非常相似,导致自己和工友都误判了。
4.基础疾病“火上浇油”:对于本身就有高血压、糖尿病、高脂血症、房颤、动脉粥样硬化等基础疾病的患者,高温带来的上述变化(血液粘稠、血压波动)会进一步放大风险,使得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显著升高。
生死时速:一眼分清“热中风”与“中暑”
脑梗发生后,对大脑的损伤是不可逆的。因此,能否在第一时间准确识别脑卒中并送医,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死和预后。如何快速区分真正危险的“热中风”(脑卒中)和需要处理但相对不同的“中暑”呢?记住以下关键点:
中暑(尤其是重症中暑-热射病):
核心特征:高热!体温往往飙升到40℃甚至更高。
皮肤状态:早期可能大量出汗,但到了最危险的热射病阶段,皮肤反而会变得干燥、滚烫(因为汗腺衰竭,无法排汗)。
意识状态:出现意识模糊、抽搐甚至昏迷。
全身症状:常伴有剧烈头痛、恶心、呕吐、心跳极快、呼吸急促等全身性衰竭表现。
诱因明确:通常发生在长时间暴露于高温高湿环境,尤其是体力活动后。
小贴士:近期新闻已经报道多例热射病患者,大家一定要注意。
脑卒中(热中风):
核心特征:突发、局部神经功能缺损!体温通常不高(除非合并感染或其他情况)。
“120”口诀是金标准:
1看脸:面部不对称,尤其微笑时口角歪斜。
2查手臂:平举双臂,一侧手臂无力下垂或无法抬起。
0(聆)听语言:说话含糊不清(大舌头)、表达困难或完全听不懂别人说话。
其他常见症状:突发一侧肢体麻木无力、行走不稳、视物模糊(单眼或双眼)、剧烈头痛(尤其脑出血)等。
突发性:症状通常是突然出现,可能在休息或活动时发生,与高温暴露时长不一定直接相关。
易爱温馨提醒:
如果看到有人在高温天倒下,除了考虑中暑,务必快速检查‘120’口诀!只要出现其中一项异常,就高度怀疑脑卒中,必须立即拨打急救电话争分夺秒送医!千万不要自行喂水喂药或试图用‘土办法’缓解,以免耽误宝贵的溶栓或取栓时间窗(通常4.5小时内是黄金时间)。
*本文仅作健康科普使用,不作为诊断、治疗的依据。文中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在此对图片和内容的作者表示感谢,如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,请联系我们:eihc@jseihc.com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