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网站首页 > 易爱资讯 > 42 岁男子无烟酒史却突发脑梗离世,医生揪出 “元凶”:这两类食物怎能天天吃
42 岁男子无烟酒史却突发脑梗离世,医生揪出 “元凶”:这两类食物怎能天天吃
近日,某医院急诊室接收了一名突发昏迷的中年男性患者,虽经医护人员全力抢救,仍因送医不及时不幸离世。令人意外的是,该患者并无烟酒习惯,其致病原因竟与日常饮食习惯密切相关。
据了解,患者胡先生今年 42 岁,事发当晚吃完晚饭后,便像往常一样躺在床上玩手机。期间,他突然感到头晕目眩,左侧手脚也随之出现麻木感。起初,胡先生以为是疲劳所致,并未放在心上,可没过多久,麻木感蔓延至半边身体,他甚至无法正常说话,嘴角也不受控制地歪斜。待其妻子从厨房忙完出来发现异常时,胡先生已陷入深度昏迷。妻子立即拨打急救电话,尽管救护车火速将其送往医院,但最终还是未能挽回他的生命。
经医院检查,胡先生被确诊为脑梗。
无烟酒史却突发意外,“偏爱” 饮食成致命诱因
不同于大众认知中 “烟酒不离身易患心脑血管病” 的印象,胡先生的生活里从无烟酒痕迹。据家属回忆,胡先生日常饮食最大的特点,便是对油炸食物的 “偏爱”—— 无论是早餐的油条、午餐的炸鸡腿,还是晚餐的炸丸子,他几乎顿顿都要搭配油炸食品,且总要用不同口味的酱料蘸食,认为这样 “吃得香、有滋味”。
长期如此,胡先生的体重逐年上升,体检时查出的高血脂也被他抛在脑后,“身体没不舒服,哪需要忌口” 成了他的口头禅。
医生揭秘:两类食物是血管 “隐形杀手”
胡先生的案例,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,日常生活中两类食物若长期大量食用,极易引发血管堵塞,增加脑梗风险。
其一便是胡先生钟爱的油炸食物。这类食物含有大量油脂,长期摄入会导致血液中甘油三酯、胆固醇含量飙升,进而升高血脂,促使血栓形成,最终引发血管堵塞。同时,油炸食物还会导致体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上升、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下降,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,使血管腔变窄,减少脑部血液供应,诱发脑梗。
其二是各类调味酱料。酱料虽能提升食物口感,但含盐量极高。有数据显示,约 10% 的心脑血管疾病与盐分摄入超标有关。大量氯化钠进入人体后,会导致血压升高,长期高血压会损伤血管内皮,让血液中的胆固醇、甘油三酯等物质更容易在血管壁受损处沉积,形成粥样硬化斑块,导致血管狭窄堵塞,增加脑梗发病几率。
身体出现 3 个信号,是脑血管在 “求救”
脑梗发病前并非毫无征兆,尤其中年人出现以下 3 个 “异常信号” 时,可能是脑血管在 “求救”,需立即就医:
单侧肢体 “不听使唤”:拿东西突然掉落、走路一侧腿发软,或嘴角下垂、流口水,这是脑部对应区域供血不足的典型表现;
频繁 “短暂头晕”:突然发作的头晕伴随眼前发黑,持续几秒到几分钟后缓解,易被误认为 “疲劳”,实则是脑部供血不足的预警;
突然 “说不出话”:想表达却舌头打结、说话含糊,甚至无法发声,这是大脑语言中枢缺血的紧急信号,出现后切勿拖延。
避开 3 个饭后习惯,降低脑梗风险
除了注意饮食,饭后三个习惯也可能诱发脑梗,需格外警惕。
一是饭后立即洗澡,刚吃完饭,体内血液会向消化系统集中,各器官供血相对减少,此时洗澡会导致全身血管扩张,可能引发血压波动,增加猝死风险;
二是饭后马上睡觉,饭后胃部充盈,血液向胃部聚集以促进消化,脑部供血随之减少,立即入睡会进一步降低身体代谢速度,加剧脑部供血不足,诱发脑梗;
三是饭后立即运动,虽然有 “饭后百步走,活到九十九” 的说法,但饭后立即运动不仅会影响消化功能,还可能导致血压波动,尤其对于中老年人,随着心脏功能退化、血管硬化,饭后运动诱发脑梗的风险更高。
日常 3 招 + 1 个注意,为血管 “保驾护航”
对于中年人群的日常预防,其实有很多易操作的建议,坚持做好能有效为血管 “减负”:
1.调整饮品
除日常饮水外,适量饮用茶水有助于促进体内脂质分解与排出,对软化血管有一定帮助;
2.管理情绪
保持心态平和,长期处于易怒、紧张等不良情绪中,会加速血液循环、加快心跳,高压血长期冲击血管壁,易损伤动脉内膜,导致代谢垃圾在血管壁沉积,引发动脉粥样硬化,增加血栓形成风险,建议遇事冷静,每天做三件自己感兴趣的事,调节情绪;
3.简单的护血管运动
坚持适度运动,如踮脚和转手腕。踮脚时,小腿肌肉规律收缩舒张,能对血管产生良性刺激,每天可做 3 次,每次 5 分钟,具体方法为抬起脚跟以脚尖支撑身体,2 秒后落下脚跟,反复进行;
转手腕则能刺激身体六条经脉,促进气血运行,具体方法为双脚与肩同宽站立,上身保持正直,双手侧平举并慢慢立腕,随后双手手腕同时由内往外转 300 下,再由外往内转 300 下。
此外,初秋已来,虽然白天温度依然高但早晚温差较大,需注意做好保暖措施。人体在抵御寒冷时,皮下血管会收缩,血液向体内器官集中,导致血压升高,加重大脑负担;同时,寒冷还会直接刺激脑血管,引发脑血管痉挛,增加急性脑梗发病风险哦。
*本文仅作健康科普使用,不作为诊断、治疗的依据。文中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在此对图片和内容的作者表示感谢,如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,请联系我们:eihc@jseihc.com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