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网站首页 > 易爱资讯 > 贴秋膘≠贴肥膘,心脑血管疾病人群更应注意!

贴秋膘≠贴肥膘,心脑血管疾病人群更应注意!

近期,很多人都在执着于“秋后进补”事宜。对于偏爱美食的人而言,进入秋季后无疑是最欢喜的,借着“贴秋膘”的由头吃各种美食。纵你行遍山川湖海,终将囿于厨房与爱。如果您从立秋开始便忙碌地穿梭于家中的厨房、餐馆为自己和家人“贴秋膘”进补,那您可得“悠着点”。

绿紫色插画招新展板(横版) (5).png

易爱提醒,“秋后进补”,这8大误区得注意!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,更得注意!

误区一:越贵越补

一些人以为东西越贵越好,不惜花高价买燕窝、鱼翅之类的保健食品。其实这些东西进补功效未必就好,而十分平常的甘薯和洋葱之类的食品,却有十分值得重视的食疗价值。

绿紫色插画招新展板(横版) (6).png

“缺什么,补什么”是进补的基本原则,不要以贵贱分高低,关键是看自身哪项功能较差,再根据体质选择相应补品,尤其是老年群体,则更应以实用为滋补原则。

误区二:多多益善

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有害,“多吃补药,有病治病,无病强身”的说法是很不科学的。过量进补会加重脾胃、肝脏负担。夏季人们常吃冷饮、冷冻食品,多有脾胃功能减弱的现象。入秋即大量进补,会骤然加重脾胃及肝脏的负担,使长期处于疲弱的消化器官难以承受,导致消化系统功能紊乱。如过量服用参茸类补品还可引起腹胀、不思饮食等副作用。

绿紫色插画招新展板(横版) (7).png

误区三:虚实不分

进补要先分清自身体质,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进补,不是虚症病人不宜进补,要辨证施补。即使是虚证,也有气虚、血虚、阳虚、阴虚之分,人体器官又有心虚、肺虚、肝虚、脾虚、肾虚等不同,进补前最好先向专业医生咨询,结合各种补药的性能特点,对症施用。如热性体质者就不适合服用人参、鹿茸、海马等温热性的药物。

误区四:以药代食

药补不如食补,重药物轻食物的做法是不科学的,许多食物也是很好的滋补品。如多吃萝卜可健胃消食、顺气宽胸;多吃山药能补脾胃。日常食用的胡桃、芝麻、花生、红枣、扁豆等也是进补的佳品。

绿紫色插画招新展板(横版) (8).png

误区五:进补单一

有些人喜欢按照自己口味,专服某一种补品,这么做会影响体内的营养平衡,对健康是不利的。尤其是老年人,不但各脏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减退,需要全面地系统地加以调理;而且不同的季节,对保健药物和食物也有不同的需求。如牛羊、狗肉、辛辣食物、酒等,都是偏温热的,会导致体内毒火旺盛,出现口干、口渴、嗓子疼等症状,不宜过多食用。

误区六:凡补必肉

夏季过后,脾胃尚未完全恢复到正常功能,因此过于油腻的食物不易消化吸收。另外,肉类消化过程中的某些“副产品”,以及过多的脂肪、糖类等往往是心脑血管病等老年常见病、多发病的病因。但饮食清淡也不是不补,尤其是蔬菜类更不容忽视。所以,秋冬季在适当食用牛肉、羊肉进补的同时,不应忽视蔬菜和水果,它们可以为人体提供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。

误区七:重“进”轻“出”

近年来提出一种关注“负营养”的保健新观念,即重视人体废物的排出,减少“肠毒”的滞留与吸收,提倡在进补的同时,亦应重视排便的及时和通畅。否则食物代谢后产生的有毒物质不能及时排出体外,对身体会产生更大的危害。

绿紫色插画招新展板(横版) (9).png

误区八:忌无病乱补。

无病乱补,既增加开支,又害自身。如服用鱼肝油过量可引起中毒,长期服用葡萄糖会引起发胖,血中胆固醇增多,易诱发心血管疾病。

心脑血管疾病人群

饮食有讲究,不可盲目进补

整体而言:心脑血管疾病或者有这方面隐患的人群,饮食原则做到“三低”:低盐,低脂,低糖。饮食应该均衡,适当地多吃粗粮,再好的东西不能多。

推荐吃:蔬菜可以选择洋葱、芹菜、西兰花、茄子、黄瓜、胡萝卜等,水果可以选择柚子、猕猴桃、火龙果、香蕉等。主食可以适当的多吃燕麦、荞麦、玉米等,上述食物都可以改善动脉粥样斑块硬化。适当的优质蛋白饮食,能吃家禽、鱼肉、虾蟹等含优质蛋白丰富的食物。

要少吃:平常应少吃富含饱和脂肪酸或胆固醇过多的食物,如肥肉,动物油,高脂奶品以及蛋黄,动物内脏等食品。

心脑血管疾病以及慢性基础病的人群,进入秋季后,除了要注意日常的饮食外,还要做适当的锻炼。为保证自己的脑健康,别忘了按时用免烦脑预警头环测一测,通过血管年龄、血管弹性、血流调节能力、血流波动等多维度得出健康综合评分,清晰地了解到脑健康状态。

绿紫色插画招新展板(横版) (10).png

根据系统生成的饮食建议,可以及时在饮食上做一些调整。当脑血管检测异常时,也会提醒您及时前往医院就诊,通过日常的检测大大降低了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。